发布日期:2025-08-19 19:24 点击次数:68
暴忠秀/文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站在此历史节点,回望过去,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不仅重塑了中国的国家命运,更以鲜血和牺牲为全球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天,今天这里刊登的是太行革命老区——山西省武乡县下北漳村暴忠秀老人撰写的《太行武东暴庆堂敌后武工队——烽火淬炼的铁血印记》。让我们一道缅怀英雄先烈,追念那些曾为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献身和不屈奋斗的人们!在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武东地区有一支能征善战、劳武结合的地方武装。它就是武乡县第二区下北漳村暴庆堂民兵中队。
展开剩余75%该中队共有队员30余名,下设三个民兵分队。他们在上级武委会及村党支部领导下,村武装主任暴庆堂、民兵指导员暴中义等同志带领全体民兵,奋勇杀敌,屡建战功,为保护群众,打击敌人,巩固抗日根据地,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全县民兵的工作楷模。1944年7月,受到了太行三分区锦旗奖励,并被命名为暴庆堂模范民兵中队光荣称号。
菜园里展开阵地战
1943年,日本鬼子侵占蟠龙后,上北漳以上村庄群众全部转移了,唯有下北漳群众坚持了敌后斗争,原因是有一支坚强的“武工队”在作后盾。然而,斗争形势非常残酷。因下北漳有种菜习惯,故敌人把它作为重点扫荡地区之一,三天两头来村抢菜。中队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何打击敌人?保护群众利益,已成为他们的重点战略考虑。
于是经过分析研究,摸清敌人每次来犯人数不多,并大摇大摆顺河而下的规律之后,便针锋相对展开斗争。1943年8月上旬的一天,敌人照例又来抢菜了。山上民兵哨发现敌情后,立即向中队报告,队领导立即带领民兵小分队,埋伏在“东滩菜地”的山头上,不一会,敌人果然压着民夫,赶着牲口,进入了菜地伏击圈。他们正在洋洋得意的摘南瓜,拽豆角时,密集的枪声打响了,霎时,敌人乱成一团,顾不得拿菜,只好扶着受了伤的鬼子,一溜烟地跑回了蟠龙据点。
山梁上阻敌危转安
自从敌人抢菜吃亏之后,贼心不死,企图伺机报复,并改变了扫荡方式。即不走河滩走山梁,明里不来暗中行,采用了狡诈隐蔽与突然袭击的方法。
1943年10月下旬的一个早晨,群众看见没有什么情况,像往常一样都继续从野外回到村里,刚刚把行李卷与干粮口袋放在坑上,正准备做早饭时,突然听到连声枪响的急速信号,这时,一股偷袭的敌人,已出现在村北一个叫“松顶”的半山腰,眼看敌人已临近了,为掩护群众转移,中队领导急中生计,火速组织民兵抢占了村后山梁上的一个制高点,民兵们奋不顾身地与敌人展开了阻击战。这时,受惊的鬼子停止前进,摆开战场只顾还击,敌人那知是中了我们的“缓兵计”。待赢得时间,群众安全地转移后,民兵们凭借熟悉的地形地理,随即撤退的无影无踪,结果,敌人进村扑了个空。
浊漳河冲敌命完蛋
1942年8月下旬的一天上午,正值秋雨连绵,洪水暴涨之时,一股敌人从襄垣牛郎河沟里出来,准备从吴北口渡过浊漳河,企图向武乡西川、下北漳一带进犯。发现敌情后,中队领导迅速带领民兵,埋伏在西川洞沟半山腰的青纱帐里,居高临下,隔河相望,密切注视敌人的动向。
鬼子在对岸河边停了下来,看样子要过河,咕嘀了一阵子,有十几个鬼子脱掉衣服,用绳子串起来,把衣服、枪支顶在头部,下河试水了,大队人马观望待发。这群蠢猪,一入水就淹了半截,水势过大越陷越深,待鬼子进入河中央时,中队领导一声令下,战斗打响了,水中敌人慌了手脚,企图席卷而返,死伤的敌人倒在水中,由于负荷过重,又用绳子拴着身不由已,加之水深浪急,一霎时,鬼子全被冲倒“摸了牌”顺河而下,去喂“王八”了。岸上的鬼子见势不妙,只好一边还击,一边夹着尾巴撤退了。
图片来自网络
发布于:四川省